正方:脱裤秀环保,重要的是行动了
我们得承认,这种活动还是很小众的,很多人没有勇气参与其中,我们还得承认,以这样的方式来宣传环保,多数人一时还是很难适应,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样的活动是有社会意义的,因为它不是发生在哥本哈根的全球气候大会上,而是发生在我们的身边,组织者和参与者不是各国的首脑和政要,而是一群普通人,其使命仅仅在于提醒我们一下。而从舆论表现的偏见和冷漠来看,这样的提醒尤显必要。“光脱裤有什么用”,我想反问的是,你想它有什么用呢?确实,个体的力量极为弱小,不要说20多名,就是200、2000人参加“不穿裤搭地铁活动”,对于环境的影响可能也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但个体的力量也能很大,可以通过一部分人的努力和坚持来引导和改变更多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因而行动是最重要的,只有行动起来,一切才有可能。一场另类的宣传活动可能真的没什么用,但再没用也比坐在电脑前什么都不做只知道调侃强得多。
“尽玩老外玩剩下的”,可是你要知道,还有许多东西是谁也玩不剩下的,如果我们不玩它,它总有一天就会来玩我们。譬如气候变化,环境恶化,这看似遥远而宏大的议题,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向我们迫近。(吴龙贵)
反方 只穿短裤乘地铁是在妖魔低碳
什么样的生活可以称为低碳?可以这么理解,是指减少生活所耗用能量,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如此来说,不穿裤子当然低碳,毕竟减少了裤子生产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但要看到,当前社会对低碳生活还存有种种误解,这时突然采用不穿裤子这一极端形式,就很有可能对低碳生活产生误导,从而不利于低碳生活的推广。
低碳生活强调得更多的其实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但很多人做事求绝对,把一个低碳生活想得那么可怕,以至于让现代人与现代生活隔绝。
不穿裤子确实环保,但这一做法显然违背了低碳生活的贴近本质。低碳明明俯拾皆是,留心即能做,但你非要将其与不穿裤子联系到一块,试想,有几人能做到不穿裤子?而从心理学分析,人常常会对自己不可能达到的东西放弃追求。既然不可能做到不穿裤子,那为什么还要追求低碳生活呢?而且,低碳生活还是一种新生事物。要想让新生事物茁壮成长,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要维系新生事物本来的良好形象,千万不能对其妖魔化。从正常的社会道德而言,有几人能做到不穿裤子上街?这一行为明明是有违主流道德的,现在将其与低碳生活挂上钩,倒带来了一种低碳妖魔化的绝妙讽刺。试想,如此,不是要公众拒低碳于千里之外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