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怀 远
寒舍——一份人文的怀念与传承
怀念中国人意识中的那份宁静悠远,
怀念东方禅境钟声的旷古幽情,
怀念前人小楼清风明月对酒当歌的兴致
怀念儿时在树与影的街巷间出入的风雅,
怀念大都市久违了的邻里之情??
既然一直无法忘怀,不如重新拾回,
在寒舍,你将体会到,一个民族的悠久文化,
不只是一份怀念,更是一种传承,
就像寒山寺的钟声,回响着岁月,回响着几千年的东方文化,
寒舍——一份生活的写意与真情,一份人文的怀念与传承。
3.纵 横
繁华宁静一瞬间
江南、市中心、高新技术开发区?
繁华宁静钟情枫桥路。
其全方位的社会资源,
集结了人文、商业、行政、科技中心,
以枫桥路寒舍为圆心,
东行,沿枫桥路直达石路商业中心,
其间有西园、留园等江南名胜;
西进,可以去苏州乐园、水上世界、何山公园度假;
南下,经过艺术学校、滨河花园可达新区管委会,
几分钟就进入高新技术开发区;
北上,一路没有堵车烦恼,方便出城,
沪宁高速公路、312国道连通各大城市。
东南西北交汇融合的通达地段,
造就寒舍这块无价的经典地段,
只需一瞬间,繁华、静谧两极化生活,垂手可得。
4意匠水云间
一首唐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早已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仍威力不减,寒山寺也因此闻名遐迩。但仔细体味诗的意境,总觉得最耐人寻味之处不在寺内,却在寺外,月落乌啼,江枫渔火,尤其是夜半钟声在将临未到的客船里听着,更是令人牵肠挂肚,无限乡愁呀——由此引发构思:让那些漂泊的客船,在此抛锚驻足,构成一个温馨的家园。因此,那一排排联体的别墅,就仿佛是停在家园港湾的小船。江枫渔火依旧,但何愁有之?夜半钟声声声,听了更觉亲切。若宋代大诗人陆游到此亦会说:“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是此家。”
5“寒舍”
择地在寒山寺旁是聪明之举,但若要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园,还必须有可体现苏州风情的细节。“寒舍”正是通过粉墙黛瓦的建筑,步移景换的小巷和私家庭园来经营一种恬静闲适、温馨平和的生活空间,加上精舍传来的钟声梵音,使人心与自然天籁融为一体,指向宁静、远与空灵。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与压力的“寒舍”能为居民提供一种诗意的居处。
6有宅必有园
《宅经》说:”宅者,人之本,人因宅而立,宅因人而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无论在物质与精神层面,无论生理与心理需求,建筑作为人居环境,都是人之生命与生存本身.
有宅必有园可以说是我们的传统.至少在汉代以前,人们就把住宅和庭园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种传统一直延续了几千年,从而形成了一种典型的住宅类型-----四合院,这种住宅模式的最大特点便是以空间院落为中心,而使住宅的各功能空间环绕四周布置,从而形成一种内向的、封闭的空间。
在国外,也十分重视住宅周围环境的处理,虽然从形式上正好与我们的四合院相反------以住宅建筑为中心而庭园包围建筑,但就宅、园相结合来讲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然而由于西方的哲学思想与中国的哲学思想从一开始就循着不同的方向和轨迹发展,使得东、西方的建筑美学思想有着很大的不同。西方的美学建立在“唯理”的基础上,这种美学思想就是企图用一种程式化和规范化的模式来确立美的标准与尺度,而中国的美学思想寄寓在自然之中,讲求的是“天人合一”,建筑之美既是人工之美,亦是自然之美,建筑美的源泉在自然中,离开了自然,建筑便失去了其独立的美学品格,这一点在中国园林建筑文化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今天,我们开着进口的汽车,吃着麦当劳,住在“国际式”的建筑中,上着因特网,谈论着WTO,仿佛遥远的一切已经淡忘。然而,只是轻轻的一生呼唤,人们心灵深处对“土地”、对“自然”、对“诗意”的眷恋,便将会迸发出来,对“家园”的梦想始终根植在我们的心灵深处。
7庭园深深
中国的庭园式建筑一方面标志着人工对自然的“占有”,另一方面引自然景物进院,对峙有花中才有的秀美山川景色的模仿,意味着自然对人造环境的亲昵,力求达到人与自然的协调。
“堂下至门,谓之庭。”“庭,堂阶前也。”可见古人心目中庭所指的是住宅正厅前的一块小场地.苏州等地的民居中可以看出一种典型的住宅建筑类型,即沿一条轴线向纵深排列建筑,取一正两厢的布局形式,这样,每有一所厅堂,在堂前便形成了一个极小的内庭,这样的内庭一般呈方形或矩形平面,一般较小,只用于采光通风的庭也叫做“天井”,而稍大些的庭具备较好的日照条件,可以种植花木、堆山叠石、引水开池的,被赋予景观价值的便可叫做园了。苏州最小的园如残粒园仅占住宅的一隅,完全融合在住宅之中而成为住宅的一部分,尽管很小,却亭台、山石、水池、花木一应俱全,所以仍不失为园。大型宅园如留园、拙政园,不仅规模十分宏大,而且完全独立于住宅之外并自成体系,特别是由于空间组成异常复杂,园内还可以划分成若干相对独立的景区,每个景区犹如一个小园。
正是受到苏州民居和大小宅园的启发,“寒舍”在整个空间序列的组织上形成了从宅内一隅的小园到宅间蜿蜒的中园到整区的大园的空间序列。宅内庭园与住宅相融,完全私密;宅间庭园独立于各户住宅,成为半公共的组团步行空间;全区的大园则将各园包容其中,形成园中园,庭园成为空间序列群体组合的基本“语汇”,是整个建筑布局的“气口”。
向布局的形式。
在苏州小型的私家园林多取内向布局的形式,如半园、畅园、鹤园均属这种布局形式,它的特点是:建筑物、回廊、亭榭等均沿园周边布置,所以建筑物均背朝外而面朝内并由此形成一个较大较集中的庭院空间。
本来,封建社会之文人学子始则热衷于朝堂,似乎前程似锦,雕镂满眼,一旦受阻或告老还乡,则退归田园,放逐山林,于是筑园自寄情怀。对于现在我们这些在大都市里忙碌着游荡着的人们来说,退隐山林已是昨日梦想,但是找一个栖息、喘息之地,使你的疲惫身心得到休息,使你漂泊的航船得以靠岸却也未必是一种奢求。枫桥畔,寒山寺旁的“寒舍”倒是这样的一处地方,在属于你的小筑里,弥漫着淡淡的禅意,泡上一杯香茗,细细品味“云生梁栋间,风出窗户里”的意境。
10.家是一座“园”
寒舍无处不是园:
有私密的宅内庭园,
有蜿蜒的宅间庭园,
全区本身就是一座包容各园的大园。
小园、中园、大园、园中园??
家在寒舍,恍如置身苏州园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