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锐杂志《新周刊》一向以尖锐视点著称,日前在新刊中发布“策展人:艺术圈最后消失的职业”一文,观点非常鲜明,对策展人、艺术圈等挡前常态作深刻分析,值得一读,现转摘如下:
策展人这个舶来词在中国泛滥了。策展人是什么人?是导演,是制片人,是保姆,是GPS,是超级奶妈或奶爸。很全能,然而,策展人是有门槛的,策展人也将是艺术最后的标准和底线的坚守者。绝非谁都可以成为策展人,侯瀚如认为,他们必须首先是研究者和批评家。
上世纪80年代初,台湾的陆蓉之遇到第一个有策展人的国际展,想了两晚上,第一次将curator译成策展人。她做梦也想不到,此后20多年,中国的策展人会如此之多。
上世纪60年代策展人出现,鼻祖就是曾连任威尼斯双年展总策展人的瑞士人哈拉德·塞曼。1969年,他就辞掉伯尔尼美术馆馆长一职去纽约策划 “当态度成为形式”展。
而策展人在中国至少晚了30年。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展”是坐标,它造就了第一批策展人。尽管这个词当年还没从台湾传过来,但谁又能否定高名潞、栗宪庭、周彦、费大为、范迪安、王明贤、侯瀚如、殷双喜的策展实验呢?
90年代是中国本土策展人的形成期,那时,策展人绝对是一个新鲜词。因为体制内的美术馆没有专门设置策展人一职,所谓策展人,大多是在体制外独立策展的艺术批评家。1995年,留学意大利的黄笃回国后,名片上赫然印着“策展人”三字,那是杨卫第一次看到这个词。他当时很纳闷:这也是一种职业?而正是差不多那时起,中国策展人时代开始来临,王林、冯博一、黄笃等新一代策展人崛起。
策展人绝不能是画贩子
NBA“大鲨鱼”奥尼尔2010年年初很炫地当起了“大小确乎关系重大”展策展人。37岁的他挑出39位艺术家的52件作品,甚至从华盛顿希尔斯伯恩博物馆借出雕塑家罗恩·穆克的《无题(胖人)》。当然,奥尼尔的策展人身份或许只是主办方的噱头。而在中国,艺术家、画廊经纪人、画廊老板客串策展人却是实在发生的事。
客串也引来风波。2009年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定为艺术家卢昊时,朱其马上撰文质疑:“为何选一个二流艺术家当中国馆的策展人?”其实,早在2000年,日本评论家栗山明就问过艺术家张小涛:“你怎么看待艺术家当策展人,比如邱志杰策划的'后感性’?”张小涛说艺术家跨界是好事,如果他的能力允许的话,是对批评和策展工作的补充,但自己不会当策展人。
做装置和空间作品的史金淞和巫鸿、冯博一、范迪安合作过。“策展人的工作很重要,艺术家的工作更靠感觉,他们需要策展人,就像开车的人要有个GPS。方向盘在艺术家手中,但需要理论指导。”
侯瀚如认为策展是很专业的事:“策展人要能挑出好的艺术家,好的作品,研究文化环境,地理位置,这是很复杂的一个研究过程。展览的形成就像艺术作品的形成。”而冯博一也认为展览是策展人创作的作品:“策展人通过展览的策展理念、主题和展览本身,包括撰写的展览论文、画册文本的编辑、布展等,提示出策展人对艺术的观点。”
1980年开始做独立策展人的张颂仁,后来成立汉雅轩画廊,1993年在香港举办“后八九中国新艺术展”。他希望在市场上推出自己喜欢的艺术家,也乐意当策展人。“90年代张颂仁、乌里·希克、程昕东等对中国当代艺术进入国际舞台有推动作用,我认为他们是活动的组织者,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策展人。”张小涛说。
张小涛认为策展是有门槛的,“不要又当裁判,又当运动员。我敬重那些真正独立的、'干净’的策展人 。”
艺术国际网站主编吴鸿也策划了不少展览,他说:“现在策展人的概念有些被泛化了,所以,很多策展人实际是一个'召集人’、'出资人’的概念。相当于在电影行业,'制片人’、'投资人’都要来当导演,肯定是不正常的。”吴鸿强调策展人被泛化,对这个行业的各个环节都没什么好处。“在急功近利的时代,人家要挂策展人的名头,你有什么办法?!”王林说道。
尤其是把持大批艺术品的人,通过展览推出,带来的市场增值直接与个人利益挂钩。策展人最容易成为投机分子圈钱圈地运动的遮羞布。所以,就算策展人可以是艺术家,也绝对不能是画商或收藏家。真正的策展人不倒买倒卖艺术品,他们通过展览推出艺术家,即使作品卖出天价,却没自己一点关系。总之,策展人绝不能是画贩子。
独立策展人活得很艰难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推测:博物馆策展人将成为2010年50个最佳职业之一。策展人数量有望增长23%,高于所有职业的平均水平。策展人年收入中等水平是4.7万美元。50% 策展人的收入在3.5万—6.4万元之间。10%年收入超过8.3万美元。人在美国的周彦也承认策展人在美国很体面、受人尊敬,但他说美国一般的博物馆策展人应该也就3万—5万年薪左右,而这个年薪只是保证基本温饱而已。
中国真正的策展人大多独立于美术馆体制外,吴鸿说:“目前的条件下,策展人是一份临时工,你能说临时工是份好工作吗?”
冯博一最近刚在何香凝美术馆为徐冰策划了个展“木林森”。已经策划了70多个展览的他,是没固定工作的独立策展人。“我的收入主要是文案策划的稿费和策展费,也许这个月策划了一个大展获得了不菲的收入,下个月就不那么理想了。”冯博一说。
“全球独立策展人也就那一二十个人吧,能走到今天的不多。靠这个生存还是蛮难的。”刚忙完里昂双年展的独立策展人侯瀚如已经策划了七八十个展览。他告诉《新周刊》:“欧洲独立策展人机会多一些,有各种双年展资源。而美国大都是大博物馆、画廊,没那么多机会。”
1990年费大为在法国策划“献给昨天的中国明天”展,陈箴、谷文达、黄永砯、蔡国强、杨诘苍、严培明等汇聚起来,成为西方规模最大的中国当代艺术展。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的侯瀚如去帮费大为,结果在那认识了女友,就一直留居巴黎。那时,也不可能马上进美术馆做策展人,于是侯瀚如就成了独立策展人。
因为经济原因,侯瀚如90年代在自家过道办展览,那时他的孩子刚出生。每个月请不同的艺术家,持续13个月,邀请了世界上13位艺术家。这招让他在法国很快有了名。有趣的是,今天很知名的法国策展人汉斯·尤利斯·奥布里斯特,那时也在自家厨房办展览。共同的经历让他俩合作很默契,1997年“运动中的城市”展和2004年广州三年展都口碑不错。
策展人必须是批评家
重大国际展的策展人都是批评家:策划过威尼斯双年展、横滨三年展的南条史生是日本批评家;策划过光州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的奥奎·恩威佐是美国批评家。肖戈曾任国际策展人温琴佐·桑福的策展助理。她说桑福是个人缘极好的工作狂,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主席奥利瓦和桑福是朋友。“奥利瓦更像批评家,学术性更高;桑福更像活动策划者,领导、外交部官员都会参加他的展览宴会。”肖戈说。
中国好的策展人也都是带有批评视角的。高名潞的每个展览都与他的研究分不开。“我策划的展览不多,不超过10个,1989中国现代艺术展、Inside Out、极多主义、墙、无名、公寓和意派等,还有前卫四人和全球观念主义等。”而其中他比较满意的就只有中国现代艺术展和巡展了好几个国家的 “蜕变与突破——中国新艺术展”(Inside Out),因为这是艺术批评的实体展示。
侯瀚如是1999年威尼斯双年展法国馆策展人,也是2003年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策展人之一。可他更愿意被称为批评家。“我做的展览针对各个条件不同的地方,绝大部分都和现场发生关系。”侯瀚如认为策展人首先要懂专业、懂艺术,构思有意思的、合乎文化语境需要的计划,具体组织、研究艺术。“不是批评家做什么展览?对艺术没有看法做什么展览?”侯瀚如认为国内策展很蓬勃,但最关键的是学术深度欠缺。“策展人对国际的了解不够,绝大部分还是中国艺术家展。没有广泛的国际视野和深入的研究。”侯瀚如说。
批评家王林2007年在广东美术馆策划的“从西南出发”反响不错。他告诉《新周刊》:“策展和批评是两个相交的圆。策展是批评的实践活动,我只愿意在两者重合的范围内做策展人。”
正在筹备今年3月广东美术馆个展的张小涛说,大多数艺术家缺少批评家具有的理论体系和知识建构,因此策划的展览往往很碎片化,缺乏视觉的逻辑和思想谱系。“优秀的策展人应兼具批评家的思想,他们能把艺术家想不到的东西提升出来,把碎片重组在一个有序的结构里。”
2008年,巫鸿为张小涛策划了个展“微观叙事”,准备了两年,文献就编了一年多。“西方的策展人更注重细节,如:作品和展场空间的融合、文献编辑、版权。中国策展人更注意文章、概念,不注重展场和空间。巫鸿先生更像西方的策展人。”张小涛说巫鸿从访谈、布展、研讨会到文献都非常细致。
行为艺术家马六明和国外策展人接触多。他发现就算国内的双年展,策展人和艺术家沟通也很简单。1996年他第一次去国外参展是日本国际行为艺术节。“方案沟通非常多,作品怎么实施,甚至想办法帮我办到签证。”1999年塞曼来北京邀请马六明参加威尼斯双年展,花了一个下午坐在他工作室看行为录像带,也许国内策展人还缺少这股认真的劲。
艺术圈不会消失的十大职业
艺术家 中国史上第一位可考的艺术家是东晋顾恺之,斯人已逝上千年,但他的《女史箴图》人类还在仰慕。只要不发生《2012》那样的悲剧,艺术家将与人类永存。
策展人(批评家) 无论上海、北京双年展,还是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策展人(批评家)促使艺术家的再认识与再创作,赋予他们意义,为他们在历史中寻找坐标点。
画廊小姐 哪怕是最小最穷的画廊,可以缺展厅、缺艺术家,但绝不能缺少一位忠心耿耿的画廊小姐。她们是进门第一眼,是画廊的生招牌。
艺术经纪人 没有经纪人的时代,艺术掮客、艺术中介并不少见。西方上百年历史的艺术经纪人,正在中国以惊人速度增长,而买画的人越来越依赖他们的顾问。
收藏家 收藏家也分三流九等,有的是真喜欢艺术,有的是真喜欢钱。不管出于什么目的,流通中的艺术品永远不差接盘手。
拍卖师 中国拍卖业只有20多年历史,拍卖公司却已有3000家。在槌起槌落间敲出数字神话的拍卖师,是拍卖游戏中的体面荷官,是拍卖公司专业性的保证。
画廊主 佩斯进驻北京时,坊间就传言:它一来,中国画廊要倒一片。可是这两年新开的画廊数远远多于佩斯办的展览数。商人开画廊的速度超过了倒闭速度。
考前班老师 艺术家发达了,艺考热起来了。考生们相信,一旦考上全国八大美院,离名利双收的艺术家生活就近了一步。作为艺术家梦想的第一步,考前班永远有生意。
美术馆馆长 美术馆馆长少不了被艺术家簇拥,他们是执钥匙的看门人,是决定游戏规则的裁判。在最近的全球美术馆裁员潮中,绝对不会被裁的就是馆长。
艺术媒体人 不管是Hi Art,还是No Art,不管办杂志的是谁,艺术家永远需要展示平台,哪怕经济最萧条时,艺术媒体也有广告。
那些著名的国际策展人
阿基尔·波尼托·奥利瓦:他是意大利评论家,因1979年推出意大利超前卫三C声名显赫。他是1993年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主席,在栗宪庭帮助下挑选中国艺术家,但他感兴趣的只是政治波普和玩世现实主义。
温琴佐·桑福:他是意大利文化中心主席,1988年起参与策划威尼斯双年展和威尼斯电影节,策划过伦勃朗、雷诺阿、毕加索个展,并连续三届担任北京双年展国际策展人。他说“策展人做展览就是为了解决问题”。
南条史生:他是日本独立策展人和艺术评论家,策划过卡耐基国际展、台北双年展、悉尼双年展、横滨三年展。1995年,他在威尼斯双年展策划“超国度文化”展,推出了两位艺术家:除了伊朗裔的纳莎特,就是蔡国强。
奥奎·恩威佐:他是美国批评家也是活跃在世界各地的知名策展人,现任旧金山艺术学院常务院长和资深副校长。他是第11届德国卡塞尔文献展艺术总监。2008年,他策划了第七届光州双年展。
丹尼尔·伯恩鲍姆:他是法兰克福美术学院院长,同时担任学院Portikus画廊总监。过去十多年间,从意大利都灵到日本横滨,他在世界各地组织了多场大型展览。2009年,45岁的他成为威尼斯双年展史上最年轻的总策展人。
罗伯特·斯托:他是耶鲁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第52届威尼斯双年展总策展人。他说“展览不再作为一个导师向观众灌输任何知识或真理,而是不发一言地向观众袒露自身,听从审美直觉的裁断”。 (图/新周刊图片库)
定义策展人
奥尼尔:作为策展人,我要对艺术家们负责,他们就像我的队友,我们要保证每个人发挥出状态——这跟打篮球其实没什么区别。
高名潞:好的策展人就是不把自己看成策展人,这样才能策划好展览。
周彦:策展人是一个文化人,是文化的开拓者和守望者。
侯瀚如:策展人是艺术家和观众的保姆。
王林:所谓策展人,就是掰着指头计算还有哪些艺术家没有嫁出去的和尚尼姑。
冯博一:像贫下中农一样辛苦!现在是个傻 逼就是策展人。
杨小彦:就是一个厨师嘛,配一桌好菜,送给社会尝一下。
张小涛:策展人既是活动的组织者,更应该是学术的发动机。
吴鸿:一个在展览中最重要和最不重要的人。
杨卫:策展人就相当于艺术界的政治家。
肖戈:策展人就像制片人、导演和领袖。
史金淞:策展人就是人肉G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