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真羡慕那些会讲故事的人,他们到哪都会受欢迎。到公司茶水间,他们是人气最高的一个;到相亲餐桌上,他们是最会逗乐的一个;就连开个讲故事的公众号,也会很快吸引到一大批簇拥者。
可以说,从躺在襁褓里听伊索寓言开始,听故事就成了人天生的一种需求。所以你看很多人看书看电影或者聊天的时候,和枯燥无味的大道理比起来,都更宁愿听那些讲得有意思的琐碎故事。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讲故事的高手呢?有人说我是一个“有故事”的同学,但有故事不代表有“故事天赋”,想要获得这项技能还是需要学习的。否则你只能永远在人多的场合里讲蹩脚的情节,每天刷别人家公众号被疯转的10w+故事。
一.搭建骨架:找到故事中的事件,并进行有结果
首先你要明确,自己讲故事目的是什么。尤其是你做公众号写软文搞推广的话,你的一切故事元素都要围绕这个目的为核心展开。如果你是想表达某个观点,就要考虑如何让受众跟上自己的想法;如果你想让别人做出某种行动,就得考虑怎样激发他们的情感。
其次就是素材的选择。故事是流动的,构成这种流动性的便是一个个变化的事件。每一个事件都像一面镜子一样折射着特定具体的内涵。在信息时代,我们面对庞大的材料库往往眼花缭乱,但并不是所有的素材都有用。你选择的每一个事件,都要在故事的架构中具有清晰的、代表性的作用,不相关的素材再精彩也是边角料应果断放弃。这样取舍才会锻造出一口指哪出血的刀刃。
选择好一个个事件后,你需要把它们进行排列组合。什么该放前面,什么该放后面,它们的排列是有意义的。是跌宕起伏的变化,也是起承转合的过程,像一节一节支撑着的关节,推动着故事的不断发展,直到最后主题思想的多米诺骨牌倒下。
当然,并不是说把这些素材进行排列组合后,就堆叠成一个故事了。他们可以放在任何人面前,但最后加工成什么样的艺术品还是看个人了。故事更需要创造性,像艺术品一样去变化设计它,更不能陈词滥调。比如情侣分离,不是意外车祸,就是异国留学,或者一方劈腿,这些老梗让人看了就想关掉页面,你可以列出三十种分离原因,选择一个符合情节又不会被大家反感的。
二.输入血液:事件大小层面的冲突,构成故事的意义
故事不仅有时间有地点,最重要的还得有冲突。冲突有大层面和小层面。
大层面构建了故事冲突的整体框架。比如你想讲一个公司的故事,你是想在国情形势、经济背景、行业生态、社会机构等这些层面讲述它的风云历程,还是想在总裁的人生历练、个性性格、内心斗争等层面映射它的起落浮沉?或者既有和外在环境的冲突,也有与自己的思想斗争。等等。
而小层面上是更具体的冲突。比如在经济形势上,这个事件展示的是负面的、正面的,还是中性的?在内心斗争上,它是真理,是风险,是谬误,还是其它?
在这些冲突上,便产生了画面、情节、动作、对白等;在富有冲突的事件中,人们被激发了情感,感受到了变化,最后导向故事的意义。
三.添加血肉:你可能忘记发生的故事,但会记住那个人物
我们可能会不会记得《傲慢与偏见》里发生了什么事情,但两位主人公达西和伊丽莎白却会成为爱情观的一种代表;我们可能不会记得拿破仑是如何打赢了大大小小的战争,但他却成了军事天才的象征。
人物是故事的主角。因为你可能会忘记曾经发生的事,但却会对一个人物的印象记忆深刻。如果说事件是骨架,冲突是血液,那么人物就是故事之所以能够活生生的血肉之躯。
不能只注重编写故事,而忽视人物。故事的主题思想一般是通过人体现出来的,故事的发展也是由人的性格和命运发展所推动的,而这些事件到最后又反过来完成了人物形象的塑造。我们要把很大一部分的精力花费在人物深层性格与事件安排间的设计上。
不过很多人容易把人物脸谱化,有了人物跟没有一样,宛若摆设和空气。这样的人物是吸引不了受众的,更别提让故事有竞争力了。可以在自己平日的生活当中,观察各式各样的人物,对其进行深入的认识和思考;或者练习描写他们是如何吃饭、如何讲话的,直到把你带进你想象的世界。
有故事没什么,能讲好故事才重要。不断地打磨,也许你会越讲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