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人类的某种群体本性,将产品与民族情绪捆绑销售,几乎是一个在世界范畴内拥有普遍共性的营销概念。
如果品牌将产品放大至民族情感层面,那几乎可以说是在营销教科书上单辟一章。在中国,包括BAT,联想,格力等中国企业,也时常将国货标签有意无意打在自己身上。
当“百威”成“美国”
百威在今年美国大选期间推出的营销,大打爱国牌。
从5月23日起,美国超市的货架上会出现一款新啤酒,它的包装和百威啤酒几乎一模一样,只是上面的品牌名不是“Budweiser(百威)”,而是“America(美国)”。
除此之外,百威新包装还把logo从“AB”换成了“US”,口号从“Kingof Beers(啤酒之王)”换成了美国国徽上的格言“E Pluribus Unum.(合众为一)”,乍看上去活像一个爱国主义品牌。
实际上,百威的“爱国营销”也不是第一次了。此前它曾赞助嘻哈歌手Jay-Z举办“Make In America”演唱会,去年还把自由女神像印到了可乐罐上。不同的是,在包装上使用“美国”这个词,不花钱。
正如百威副总裁Ricardo Marques所言,这次的“美国”包装营销新颖大胆,百威需要给消费者惊喜,尤其是在夏季销售高峰。
当“小米”成了“新国货”
事实上,“爱国主义”营销并不新鲜,四五年前,美邦就打出过“新国货”的概念牌,而国产诸如魅族,也曾经发起过国货运动。
对于国内硬件公司而言,他们可以在某些环节生产出与“洋品牌”差别不大的产品,但却没有能与“洋品牌”比肩的粉丝和号召力。于是,小米的“粉丝经济”和爱国牌就成为最具广泛性、最能产生情感共鸣、最易与“洋品牌”形成差异点的营销手段。
从当年的小米盒子,到智能家居,再到此次发布的小米的“MIJIA”,每一个动作都赤裸裸挑明了了小米进军家庭物联网的野心和执着,随着步伐在一步步逼近。智能电视作为智能家居生态系统布局的重要一环,是重要的互联网接口之一,也是互联网市场布局的重要一环。
结语:简单地说品牌之所以将品牌放大到民族情感层面,就是很多品牌在品质性能达到一定程度后,在情感层面却难以与潜在消费者产生共鸣,而缺乏情感纽带的品牌是难以实现品牌溢价的。用好“爱国主义”,奏好品牌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