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朋友圈广告对话的人群是年轻妈妈,她们最关注的话题毫无疑问孩子的教育。
他们发现了最注重亲子教育的年轻母亲普遍存在的一个言行矛盾——鼓励孩子出去玩,但在看到衣服污渍的时候,又会忍不住厉声责备,可是她们却忽略了这种责备对孩子成长造成的伤害是非常严重的。
带着这样诚恳的探讨而来,是品牌打开用户心门的方法。
潜规则二:放下品牌的身份,像个朋友一样去沟通
在朋友圈,用户就是要与“朋友”沟通,品牌的介入,不是要给朋友圈加入商业气息,而是要在这个环境中原生出符合平台特性的内容。朋友圈沟通最忌讳的是不
对等的交流,品牌不可站在一个制高点,要放下品牌的身份,像朋友一下去沟通,重点不在炫出品牌的视觉创意、海报PS技术,而是想明白到底想和用户聊什么样
的话题。
说人话,不念广告词;放生活照,不是海报;探讨话题,不是通知用户。
开始一次像朋友一样的交流。
用户容易在朋友圈看到这样的生活场景,所以奥妙也是这样出现的:
三个孩子在快乐的玩耍,身上满是污渍,镜头里的男孩用委屈和试探的眼神仿佛在征求你的同意,如果你也是母亲,你会允许他去玩吗?
“也许,这是一个最遗憾的童年…”整个故事从生活开始,也进入了朋友圈妈妈的生活。
进入H5互动页面,用一句妈妈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勾起回忆,探讨这句话对孩子的影响可能被忽略的教育问题,紧跟着用亲子对话视频揭露这种责备的潜在伤害,告诉每个母亲污渍与成长密不可分的关联——99种污渍=99种成长可能。
整段交流一气呵成,甚至没有提到产品,却把产品的功能表达得一清二楚还提升了话题探讨的社会意义,不得不说无论从形式或内容都比其他都更胜一筹。
潜规则三:要起话题,先找风口
微信朋友圈不是社区,更像一个社会,所有话题不是空穴来风的,用户所处的舆论氛围可以更好地助推内容,奥妙一直在精准把握这一点。
上一轮奥妙的朋友圈广告投放,是在不久前的母亲节,“你知道这些年来妈妈帮你洗了多少脏衣服吗?”巧妙地将给温馨的舆论环境注入了感恩的氛围。
短短不到两个月之后的第二轮投放,奥妙依然把握了这种氛围:
暑期开始,《爸爸去哪儿》第三季开播,全中国家庭的关注重心都集中在了亲子教育的问题上,奥妙双管齐下强势网络独家冠名《爸爸去哪儿》鼓励家长带孩子出去探索世界、经历成长,又在渗透朋友圈帮助妈妈从心理上卸下对污渍的抗拒,身体力行放手让孩子去玩。
这种玩法很好的驾驭了舆论氛围,找到话题风口,反客为主拿到舆论话语权,因故产出了更容易抓住用户眼球的内容,值得借鉴。
潜规则四:朋友圈广告只是微信营销第一步
如果说微信广告完成投放就收手,那么品牌只完成了沟通的第一步,应对也只能收到用户的第一层反馈,之后难再起声量。
在年初的朋友圈第一轮广告轰炸之后,出现了一轮有趣的讨论,即大数据和标签化,收到广告就身份认同,才有了第二次针对这种广告形式的讨论。然而,用户对二次传播的关注,远超过了广告内容本身。
优质的商业内容,是能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关键在于如何引导用户对内容本身进行思考。
一个深刻的亲子教育话题,不是奥妙一家之言。
朋友圈视频发布之后,关于奥妙倡导的观点在微博微信一炮而红,大量意见领袖出现发声,在相关话题下面此起彼伏,成功将舆论重心时刻集中在亲子教育话题之中,用户不断发酵话题,加大了深度,也提供了很多的思考角度。
作家妈妈文怡分享了自己的教育观点与奥妙不谋而合:
医学博士,专栏作家也第一时间发布了作为妈妈的触动:
还有更多的用户反思教育,响应奥妙的倡导:
在朋友圈广告之后,奥妙的观点在更多平台激发了层层更为深度和具备延展性的讨论,而不仅仅停留在第一轮的巨大曝光。
潜规则五:把传播目标着力于解决用户痛点,售卖产品会是自然结果
在朋友圈的传播,解决用户痛点才是关键,对于内容的认可与讨论,影响了用户对品牌的好感程度。
很多广告在初期策划的时候,就是为了售卖产品,那么产品售卖就会变成目的,这很容易导致品牌自说自话,偏离了用户真正的痛点,用户的注意力当然无法集中,更不用说话题讨论贡献UGC。
但如果以解决用户痛点为核心,售卖产品将只是一个结果,而且相信在这种高质量的原生内容催生之下的结果,一定不会让品牌失望!
这是一次值得更多深度探讨和挖掘的广告内容与形式案例,奥妙朋友圈广告,可能会开启原生广告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