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素材网 品牌美学馆标志
主站 营销美学 品牌设计 免费素材
3169

“纽约-北京-纽约——2015当代中国建筑展”开幕在即

策展前言

九十年代有一部电视剧在中国很有影响,名字叫“北京人在纽约”,说的是一位北京的音乐家在纽约生存和创业的故事,展现了文革后的中国那代新移民的艰辛与追求。


其实与此同时,在纽约还有一批来自中国的建筑学生,他们在学校里努力学习,在城市中用心体验,并非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而是为了未来在自己的家园实现建筑的理想。


而今这些从纽约回来的中国人在北京的建筑圈里已经很成气候,他们的视野、他们的思考、他们的创作都引起广泛的关注,他们的作品遍布中国各地,异彩纷呈,屡屡获得国内外许多重要的奖项,他们当年在纽约追求的梦想正在中国大地上逐步实现着!


今天他们中的杰出代表,来自八个事务所的建筑师们带着自己的作品又一次回到纽约,在这个宛如城市街边一角的展厅里摆上咖啡小桌,坐下来会会朋友,叙叙旧情,聊聊他们在纽约和北京的经验,展望一下未来,应该是个很惬意的活动。


北京和纽约是两个如此不同的城市,巨大的反差显然不仅因为时空的距离和城市形态的差异,更因为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方面面的深层根基的不同。但有趣的是当下有越来越多的人们频繁往返其间,犹如磁场两极之间的磁力场,磁力线越密,往返频率越高,积蓄的能量越大,这或许也象征着中美两国全方位交流与合作的意义所在吧。而两地建筑师的对话也应该是其中一个有历史价值的文本。


崔愷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纽约—北京—纽约——2015当代中国建筑展”策展人


 


展览信息
纽约—北京—纽约
2015当代中国建筑展

New York—Beijing—New York
2015 Chinese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Exhibition

【展览开幕时间】2015年5月28日17:30
【展览时间】2015年5月28日—6月13日
【展览地址】美国纽约AIA纽约建筑中心(纽约市拉瓜迪亚街536号)

【Opening Ceremony】17:30 PM, 28th May, 2015
【Opening Period】28th May---13th June, 2015
【Exhibition & Events Venue】Center for Architecture, 536 LaGuardia Place, New York, NY10012


关于展览
本次于2015年5月28日—6月13日期间在美国AIA纽约建筑中心举办的“纽约—北京—纽约——2015当代中国建筑展”选择了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建筑事务所和建筑师参与其中。他们中的多数曾在纽约求学、执业,带着国际化的视野回归中国本土,开设自己的建筑事务所,踏入了在中国的建筑实践之路。两个国度、两座城市,同样的建筑理想和设计态度,不同的城市现实和执业环境,让他们游走其中,寻找着各自的表达方式。从纽约到北京,再到纽约,本次展览让这些聚焦美国的中国建筑师形成一次有趣的回归。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
承办单位: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
协办单位:CBC(CHINA BUILDING CENTER)
策展人:崔愷、彭礼孝
展览设计:吴文一



参展建筑师
都市实践建筑事务所 URBANUS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Atelier Deshaus
朱锫建筑设计事务所 Studio Pei-Zhu
标准营造事务所 ZAO/standardarchitecture
DnA建筑事务所 DnA_Design and Architecture
迹?建筑事务所 TAO
直向建筑事务所 Vector Architects
OPEN建筑事务所 OPEN Architecture

参展建筑师简介及作品

【都市实践建筑事务所 URBANUS】


都市实践建筑事务所近期代表作品:

 


南方科技大学图书馆

 


URBANUS都市实践,当今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师团队之一,由刘晓都、孟岩和王辉创建于1999年,目前在北京、深圳设有分支机构。URBANUS都市实践既是一个机构,更是一种理念。它旨在从广阔的城市视角和特定的城市体验中解读建筑的内涵,紧扣中国的城市现实,以研究不断涌现的当下城市问题为基础致力于建筑学领域的探索。


都市实践多项建成作品成为城市生活新地标,在世界各地展览并出版,获得重要建筑奖项。合伙人应邀在国际重要学术机构讲座并担任国际竞赛评委。都市实践努力拓展新的设计和研究平台,积极探讨更广泛的国际化跨领域合作模式。2010年成立研究部专注于城市研究。针对中国城市现状,积极推进对创意产业模式,高密度开发,后城中村现象等课题的研究。都市实践的工作以其对城市的社会和历史结构的敏锐,整合复杂的城市环境里潜在的空间和社会文化资源,准确找到有效的应对策略而受到国际关注。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Atelier Deshaus】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近期代表作品:

 


龙美术馆

 


大舍于2001 年在上海成立,主持建筑师柳亦春和陈屹峰分别出生于1969 年和1972 年,均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获建筑学硕士学位。


大舍的建筑作品先后受邀参加了如2003 年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当代中国艺术展”、2006 年荷兰建筑学会(NAI)“当代中国建筑与艺术展”、2008 年伦敦V&A 博物馆“创意中国”当代中国设计展、2012 米兰三年展、2013 年奥地利工艺美术博物馆“东方的承诺”东亚当代建筑和空间实践展、2014 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EMG 大石馆“应变- 中国的建筑与变化”等重要国际性建筑与艺术展览;并获得如美国《商业周刊》《/ 建筑实录》联合评选的2006 及2009 年度中国最佳商用建筑奖、第三届及第五届“WA中国建筑奖” 、第七届台湾“远东建筑奖”、法国AS. Architecture-Studio 评选的“中国新锐建筑创作奖”、香港设计中心颁发的“为亚洲设计奖”等多项奖项。


2011 年大舍被美国《建筑实录》(Architectural Record) 评选为年度全球10 佳“设计先锋”(Design Vanguard 2011)。2014 年获英国《建筑评论》(Architectural Review)颁发的新锐建筑奖( AR Emerging Architecture Awards 2014)。


我们的实践与我们对所在的“江南”这样一个地域文化的理解密切相关,无论自觉或者不自觉,我们之前大部分的建筑都像一个自我完善的小世界,有很多关键词可以描述它:容器、边界、迷宫、路径、内向性、时间性、诗意...... 等等,这个小世界的原型就是“园”。在构筑这个小世界的过程中,抽象然后再现是我们常用的一种回到本体的方法,或可称之为“即境即物”。然而在当下的境况中,我们也必须寻求建筑自主的更多的可能性,我们注意到专注于造物在这个浮躁社会中所具有的批判性力量。在国内大量性的建设当中,建筑学已太多受到外延的影响而少于寻求内在的质量。“即物即境”,对建筑学本体性建造的讨论或实践立场仍有积极意义,就像简单的架构与覆盖也可以因为与我们身体或脚下大地间的直接性关系而构筑永恒。


【朱锫建筑设计事务所 Studio Pei-Zhu】

朱锫建筑设计事务所近期代表作品:

 


小清河湿地博物馆

 


当代著名建筑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硕士,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建筑与城市设计硕士。2005年创建朱锫建筑设计事务所。


朱锫是中国美术馆及文化建筑设计领域中影响最大的建筑师之一。被美国赫芬顿邮报选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5位(50岁以下)建筑师之一”(2011),被美国Architectural Record杂志评为“全球设计先锋”(2007),被英国Wallpaper杂志授予“库瓦西耶 设计奖”2009)。


他先后应古根海姆艺术基金会的邀请设计北京古根海姆博物馆,及阿布扎比古根海姆艺术馆,使他成为继弗兰克?莱特(Frank  L Wright)、弗兰克?盖瑞(Frank Gehry)、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之后设计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国际知名建筑师。代表作品包括蔡国强四合院改造(北京,2007),数字北京--奥运控制中心(北京,2008),OCT设计博物馆(深圳,2011)等。最新设计作品包括北京民生当代美术馆,北京太庙美术馆,武汉大学美术馆,西藏喜马拉雅文化中心,大理杨丽萍表演艺术中心等。


作品先后在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巴西圣保罗双年展,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英国维多利亚博物馆,德国卡塞尔,德国德累斯顿国立美术馆,意大利21世纪美术馆等世界知名美术馆展出。担任欧洲最重要的建筑奖,“密斯?凡?德?罗奖建筑”奖评委(2011)。目前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中国清华大学担任客座教授。



【标准营造事务所 ZAO/standardarchitecture】

标准营造事务所近期代表作品:

 


北京微胡同

 


标准营造ZAO/standardarchitecture,中国目前最优秀的设计团队之一,2001 年由张轲创建,其实践超越了传统的设计职业划分,涵盖了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及产品设计等各种专业。标准营造在一系列重要文化项目的基础上,发展了在历史文化地段中进行景观与建筑创作的特长和兴趣。


标准营造近年来获得一系列重要国际国内设计奖,其中包括2013 年中国博物馆建筑大奖优胜奖;2012 年芝加哥国际好设计奖(明托盘,Alessi);2012 年智族GQ 年度设计师;2011 年意大利维罗纳国际石材建筑奖、2010 美国建筑实录国际十大设计先锋、2010 年车尔尼科夫建筑奖国际十位优秀建筑师特别提名、2010 获邀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奥迪城市未来奖展览、2010 年WA 中国建筑奖优胜奖、2008 获第一届中国建筑传媒奖青年建筑师奖、2006 年WA 中国建筑奖优胜奖。


ZAO 标准营造的作品及论文广泛的发表在Casabella(意大利), Detail(德国), Bauwelt(德国), WA世界建筑, a+u建筑与都市(日本), T+A 时代建筑, Mark(荷兰), Frame(荷兰), C3(韩国), Weltbilder(德国), Domus(意大利),UED,Phaidon(英国), Interni(意大利), Area(意大利), Topos(德国), Garten+Landschaft(德国), Architecture Record(美国), Harvard Design Magazine 哈佛设计杂志(美国)等专业杂志上。


张轲1998 年毕业于哈佛大学设计学院获建筑学硕士学位,1993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获建筑学硕士、学士学位。


【DnA建筑事务所 DnA_Design and Architecture】

DnA建筑事务所近期代表作品:

 


茶园竹亭

 


徐甜甜,DnA_Desgin and Architecture主持建筑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学士,哈佛大学设计研究学院建筑城市设计硕士:曾实践于美国及欧洲多个建筑事务所,获得2006WA 中国建筑奖以及2008 纽约建筑联盟青年建筑师奖。


DnA_Design and Architecture的建筑实践着眼于当代社会,关注各个领域学科,跨越不同尺度,我们认为建筑并非孤立的一个学科,而是触及到当代社会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多维度的立体构架。我们认为文(context),功能(program) 以及这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决定设计(Design)、诠释建筑 (Architecture)的基本元素,亦建筑的基因“dna”,由此展开的研究和讨论,不仅激发每一个项目的独特创新的理念,也使得我们的设计充分适应并融合到当代多样与复杂的社会,最大程度地参与社会变革。文脉、功能以及二者之间潜在的内在关联将建筑发展成为一种多维度的表达,尤其是为建筑的使用者带来新的体验、发现和变革。我们相信建筑会持续的影响,扩展,激发我们生活的灵感。



【迹?建筑事务所 TAO】

迹?建筑事务所近期代表作品:

 


四分院

 


华黎,迹?建筑事务所(TAO)创始人及主持建筑师,1972 年出生,毕业于清华大学和美国耶鲁大学建筑学院,获建筑学硕士学位,之后曾实践于纽约。2009 年在北京创立TAO。TAO 对当代建筑在全球化的消费主义语境下成为风格化的形式主义持批判态度。在华黎的建筑观中,建筑被视为一个进化的有机体,与其环境构成不可割裂的整体,而非仅仅是一个形式物体。建筑是一个建立秩序的过程,在对本质的探寻中面对现实土壤的重力之挑战。TAO 的实践通过深入挖掘场所意义和合理运用此时此地的条件,营造根植于当地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建筑和景观,并诠释其营造过程中涉及的丰富意义。场所精神、场地及气候回应、当地资源合理利用,以及因地制宜的材料与建造方式等命题的探讨,构成了TAO 每个项目工作的核心内容。华黎以及TAO 的设计作品赢得过亚洲建协奖、入围2013 阿卡汗国际建筑奖,美国建筑实录杂志评选的2012 全球设计先锋、中国建筑传媒奖青年建筑师奖以及WA 建筑奖等多个奖项。TAO 的作品曾多次受邀在国际建筑展中展出,包括2014 威尼斯双年展ADAPTATION 中国建筑展、2013 维也纳当代东亚建筑与空间实践展等。华黎曾多次受邀在国际建筑会议以及国内外大学的建筑学院演讲。华黎受邀在清华大学教授设计课,还曾在多所大学担任过课程设计评委。


【直向建筑事务所 Vector Architects】

直向建筑事务所近期代表作品:

 


南戴河三联海边图书馆

 


董功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得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后留学美国,获美国伊利诺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其间作为交换学生在德国慕尼黑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交流学习。在美期间曾获得2000年度Steedman Fellowship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优秀奖,2001年度美国建筑师协会芝加哥分会学生主题建筑设计竞赛一等奖, 2002年度Malama Learning Center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优秀奖等奖项。留美期间先后工作于美国芝加哥Solomon Cordwell Buenz & Associates,纽约 Richard Meier & Partners和Steven Holl Architects。


2008年,董功创立直向建筑事务所,成为目前中国设计领域活跃的青年建筑师之一。董功多次受邀于清华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等学府演讲,并被聘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设计导师。事务所及其作品曾多次获得国内外奖项,包括中国建筑传媒奖(最佳建筑奖入围,最佳青年建筑师入围);WA中国建筑奖佳作奖;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一等奖; "Good Design is Good Business China Award" 以《ArchitectureRecord》"DesignVanguard"。其作品曾先后在国内外重要媒体上发表,包括《A+U》,《Domus》,《Area》,《Mark》,《C3》《时代建筑》,《建筑学报》,《世界建筑》等。 董功也曾受邀参加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规划保护学院STUDIO-X BEIJING, "X-Agenda Micro-Exhibition Series",西岸双年展以及中国设计大展等展览。


直向建筑设计事务所于2008年在北京成立。在七年的设计实践过程中,"设计需要面对问题"是我们一直相信的一种建筑师的工作态度,即:设计要有对于客观现实的尊重,要有逻辑的支撑,有章可循,而不是建筑师自我意识的强加,或者对于时尚符号和表面形式的一味追逐。当下中国的设计行业风气浮躁,快速批量生产成为普遍现象,以高度,规模和地标性为追求的评价系统成为主流,设计师因此无暇也无心顾及建筑设计更为本质的内容。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坚持“面对问题”的朴素态度才显得尤为真实和与重要。


【OPEN建筑事务所 OPEN Architecture】

 


北京四中房山校区

OPEN建筑事务所是一个国际化的建筑师和设计师的团队。我们与跨越不同领域的合作者一起实践城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以及设计策略的创造。


OPEN相信研究与合作是设计和创造的基础。近些年OPEN的研究工作密切关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前所未有的城市发展速度所带来的环境与社会问题,这些研究工作帮助OPEN的实践直接立足于当下的社会经济条件中。在坚持理想和立场的同时,OPEN的实践直面时代特定的问题和各种挑战,去创造能与自然和社会建立起新的良好关系的建筑和城市空间。OPEN与各种不同领域的专家合作。在可持续性建筑实践方面,事务所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也和该领域中领先的工程师及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


OPEN由李虎和黄文菁创立于纽约,2006年建立北京工作室。目前已经落成和正在设计实施的主要项目包括:Studio-X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建筑中心、歌华营地体验中心、北京四中房山校区、福州网龙公司员工宿舍、清华大学海洋中心、深圳坪山演艺中心、上海西岸油罐艺术中心、武汉天城、可拆卸临时售楼处原型等。近期,OPEN 的作品获得2012WA中国建筑奖优胜奖、第三届中国建筑传媒奖最佳建筑奖、2013亚太区室内设计大奖(APIDA)公共空间类金奖、2014RTFA反思未来奖以及2014 WA中国建筑奖优胜奖,并入围伦敦设计博物馆2015年度设计奖。


在专注于OPEN的实践之前,李虎曾是美国Steven Holl Architects(斯蒂文?霍尔建筑事务所)的合伙人,他创建了该事务所的北京办公室,并领导了多个重要获奖项目的设计工作。从2009年起,他也是Studio-X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建筑中心的负责人。黄文菁曾任美国Pei Cobb Freed and Partners Architects(原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资深设计师及理事。实践之外,她曾是香港大学建筑学院的客座助理教授,清华大学客座教师。


 
>

品牌风云最新热文

房地产的VI做起来,就像是在搞艺术 唱片封面设计 | 看得见的音乐艺术 “美味酒廊”VI设计欣赏 美学茶话:读懂齐白石的画,我放弃了画画

访问手机站
© Copyright 素材公社tooopen.com 本站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侵犯您权益请告知删除| 湘ICP备1101097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