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昊,85年生人,中国知名平面设计师。设计创作者、策展人、教师,视觉战略联盟发起者/主持人/理事长。AGDIE亚洲平面设计邀请展创办者/总策展人。
人物经历:
吴中昊现为国际平面设计理事会ICO-D会员,美国平面设计师协会AIGA会员,中国包装联合会设计委员会全国委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信息与交互设计委员会委员。大连国际平面设计双年展特邀演讲嘉宾。ICOGRADA国际平面设计协会成立50周年英国伦敦户外设计展唯一受邀华人设计师。曾获得光华龙腾奖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百杰称号,中国包装联合会设计委员会30周年授予中国设计事业先锋人物奖。两次夺得德国境内主办的国际海报竞赛斩获第一名。六次在意大利主办的设计比赛获奖。2013年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举办个人平面设计回顾展。现担任多所艺术院校客座教授。2015年创办黑白图形实验室,主要从事黑白图形心里感受效应的提出者及相关理论的探索与研究。
吴中昊2012年凭借其 《FUTRE》 作品在国际设计界崭露头角,斩获德国莱比锡国际海报节第一名。其黑白图形设计作品在国际设计界中享有盛誉,曾受邀2015、2016担任两届意大利国际A' Design Award设计奖国际评委,受邀担任REGGAEPOSTERCONTEST2015国际海报节评审,2015墨西哥Segundallamada国际海报节评审,(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海报大赛评委,第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数字设计创业大赛评委。
吴中昊主要致力于设计推广、管理、策展及哲学语境下中国图形设计探索与研究。注重道家哲学、人际关系学、心理学、营销学对设计师精神世界的影响及设计观念的形成,及黑白图形心里感受效应的提出者及相关理论的探索与研究。
2010年末,吴中昊开始筹划创立一个非盈利的网络组织视觉战略联盟,标志着中国新锐设计势力的一次集结,中青年设计师的战略联盟,以推动中国社会建立优化而有效传达的文化、商业环境为宗旨。他当时想通过网络传媒的形式招揽在设计公司、广告公司工作的80后新锐设计师。对此吴中昊做出如下概述:在设计公司工作的80后设计师会利用课余时间参加诸多设计活动,如参加一些设计比赛,而在商业设计领域,我们能够做一些与学术相关的设计活动,这种锻炼具有很好的发展趋势。策划一个这样的组织,能够把大家融合在一起,在设计的道路上共同努力、发展。经过3年的努力,2014年视觉战略联盟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师联盟之一,推动了中国新锐设计势力的发展。联盟现有理事长1人,理事会成员11人,成员83人。
在面对如何权衡工作与生活的关系上,吴中昊一直强调“生活第一”,只有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才能更好地进入工作状态。在他的大部分课余时间里他都让自己以一种轻松的状态融入生活、工作中,他说这样会让他的工作、生活更好。除此之外,他提出设计师应该每年定期外出旅游学习,多提高视野和设计感受。他认为设计灵感大部分是从社会实践中得到的,如果单一的给学生说设计源于生活,学生们可能很难体会到,所以需要让他们从实践中获取真理。
对于设计,吴中昊一直提倡“设计无形”,认为设计是应该没有束缚、可以任意打破常规,以形成新的设计效果。他对我们谈到做设计的应该用一种“换有形为无形”的状态来表达一切可能的设计。
吴中昊于2011年加入了ICOGRADA的国际会员,成为全球第220位成员,也成为中国仅有的12位成员之一。央美的王敏老师、肖勇老师等也在此列。回忆起受ICOGRADA董事会主席Marilena Farruggia邀本届ICOGRADA 50周年及世界通信设计日(WCDD)27周年纪念英国伦敦户外平面设计展的邀请时,他个人感觉这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机会,能和各个国家的设计师进行设计思想上的交流、碰撞。这个展览本身虽然不是纯学术型的展览,但是它代表着商业设计发展的形势,他自己希望通过这次活动更好的展示中国文化,因而此次受邀对他来说意义非凡。
2013年11月在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主办的世界设计大会他收到邀请涵时也深感荣幸。对此他向我们谈到了世界设计大会的主题——“设计方言”,而他的作品主题则是发现中国,也是受邀参加上海亚洲平面设计双年展的主题作品。这件作品运用了中国传统碑文作为设计元素,利用国际化的视觉符号中英文结合,通过中英文字体的解构和重新组合,形成新的视觉效果。整个系列作品给人以动静结合之感,流露出虚实相生的中国文化意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视觉文化的交融。
一件作品是一个电影、一个故事
在得知《未来》这件作品获奖时他觉得又意外又开心。他回忆,那天正好是周六,早上起来打开邮箱看到组委会的邮件,被告知作品获得了第一名。他笑道:“第一瞬间甚至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反复看了才得以确定。”随之第二天组委会的Facebook也将这个消息刊登出来。
《未来》作品的创作是受邀参加当时中国设计师许力在捷克策划的捷克NEW FORM国际平面设计邀请展。他起初构思用一种不同的手法进行创作,希望较之以往的设计风格有所突破。他非常喜欢电影,因为他认为电影可以通过很小的一个人物故事来表达一种很有爆发力的电影艺术,所以有时会分析很多国外海报大师的作品、例如岗特兰堡、卡里碧波的海报作品。
他认为每一件海报作品都是一部电影、一个故事,但现实中我们所能够看到的只是一个过程、吸取到的也许只是作品的片面性,每个人对作品都有不同的理解。在他的设计作品《未来》中就是要表达这样一个故事,在主题的表述上反应人物发展的一个过程、每个人都有他的未来。他考虑用儿童作为一个元素、一个开始——当代儿童的未来是需要我们的关注。他讲述到作品《未来》通过黑与白作为强烈的视觉冲击,运用一个硕大的圆形,突出了空灵、迷茫、挣扎、痛苦、无奈的感受,给人以瞎想的空间,带来心灵的触动。评审团德国设计大师岗特兰堡曾这样评论:“未来作品不同于中国海报设计的任何一个风格,有独特的个人思想和魅力,我看到了亚洲海报设计新星正冉冉升起。”
设计服务于社会、群体
谈论中国设计行业现状时,他说:“人只有观察好动向,才能做得更好。”在这些年的商业和学术游走中,对于商业设计、学术设计他都有自己的一套面对方式,一是怎样去迎合商业设计,二是怎样去创作研究学术设计。商业设计的现状就像一片大海,一望无际,没有固定的设计语言,而他个人则一直把商业设计归纳为服务行业,设计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群体。面对客户的建议,自己要用专业来说服对方,尽量保留自己的设计观点。要把客户的建议和自己的设计专业融合、对比、思考。
在以往的学术交流中,他认为国外的设计师比较注重图形、字体的设计,而国内设计师对图形的认识相对还比较肤浅,虽然在教学中引进了图形设计这门课程,但对图形只是一个简单的认识而已,后期没有得到更好的推广和应用。中国比较注重传统的设计模式,虽然很多设计作品中出现了英文,但中英文的国际化设计思路整体看来还是很中国化。差距正在逐渐缩小,很多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以及留学教育使中国的设计理念在不断地打破固有的模式。
他谈到“十二五”时期国家一直提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政协委员潘鲁生提出建立和实施国家设计战略,他认为这个战略具有很深远的影响,其实在中国,国家设计战略一直是一个空缺,而美国、英国很早就开始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注入,我国的邻近国家日本、韩国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大国竞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而中国还没有得到发展和更深入的研究实施,所以作为设计师的我们也很希望中国设计可以真正意义的建立和实施国家设计战略,实现产业创新驱动、文化传承发展,与国际接轨。
他讲到中国的设计专业发展很快,但存在诸多问题,他认为一方面是整体设计战略的缺失,另一方面是学校培养的学院派形式没有更多实际的设计需求。高校教师一般都是硕士毕业或者博士毕业亦或是国外留学高背景进入高校,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没有接触到真正的商业设计,缺乏实践经验。他们不知道真正意义上的商业设计是什么,学生需要什么,所以培养的学生很难胜任商业设计要求,毕业后就严重和商业脱轨。我认为今后的高校教师需要有商业设计背景,教学应结合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商业设计的价值性,胜任商业设计工作。
“任何的色彩都可以褪去,只有黑与白是永恒的”
在2011-2012年间,他获得2012德国莱比锡世界海报展第一名、“GOOD 50X70”第五届意大利社会海报竞赛最佳设计奖、第八届乌克兰国际生态海报三年展特别奖、第八届意大利国际图形及平面设计展一等奖等多项奖励,对于他个人而言参赛的过程能够极大的鼓舞自己并且坚定创作信念。
评审团曾这样的评论过他的作品“圆光中出现了一个孤独的图形是由‘未来’一词强调的鲜明形象,体现了较强的视觉感染力。”而他自己有着这样的见解:“我的作品除了一些特定主体的海报而言,都是黑与白的作品,因为我认为“任何的色彩都可以褪去,只有黑与白是永恒的”,所以他对黑白两色情有独钟。而评审团对于他作品的评论是通过关注个人命运,引发众多人的思考。图形设计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表达一个事物、一个图形,更重要的是上升到精神层面,有情感的表达。”一个作品就犹如一个故事,有一定的延展性和启发性,还要有过程。所以经常看看大师的设计作品,细细品味他们的设计思路,再善于总结,可以收获很多。
设计师要商业与学术齐头并进
他希望在今后创作中能不断的创作新的设计作品,并在学术设计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商业设计最重要的核心问题不是设计而是沟通,沟通大于设计,所以一个设计师要有渊博的知识,要多写文案,因为一个好的设计师一定是一个好的“文案”。对于未来他怀有憧憬,希望在5年或10年后能进入高校教学,把自己学到的商业设计经验不断注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领略商业设计世界。
对于设计类专业大学生的现状他一直关注着,他回忆当初在北京工作期间,曾和很多央美的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很多在校学生都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很渴望学到更多的东西。他觉得大学生应该多去实践,学校提供的资源毕竟有限,有很多的东西需要社会实习才能体会到。提早接触商业设计,对毕业而言是一个好的铺垫,这样在毕业时能够更好的胜任商业设计。另外就是提倡大学期间多参加设计比赛,锻炼自己的思维,多创作好的作品,为自己今后做好铺垫。2011年11月11日、2012年5月17日他分别在中央美术学院与山东工艺美院做了讲座,在讲座中分享了设计理念和心得,他认为我们在做好商业的同时,也要做些相应的学术活动。而在另一方面他谈到设计师要学会自我提升和推广,设计师在做好设计的同时要善于推广自己,树立好自己的形象。并且强调了商业与学术齐头并进。
德国莱比锡世界海报展/第一名
德国国际政治海报双年展金奖
意大利A国际设计奖/银奖
美国洛杉矶IDA国际设计奖/荣誉奖
Hiii Typography 2013字体竞赛/银奖(金奖空缺)
第八届乌克兰4th BLOCK国际环境海报三年展/评审团特别奖
第八届意大利国际图形设计暨平面设计展览/一等奖
第五届意大利GOOD50X70国际海报展/最佳海报设计奖
第二届中国国际新锐设计师双年展/金奖
首届中国雾霾公益海报设计大赛/评审奖
第四届意大利都灵国际海报双年展大奖
第十四届波兰国际戏剧海报双年展优秀海报奖
入选世界范围内重要双年展、三年展:
2015第二十四届波兰华沙国际海报双年展(世界五大海报展之一)
2015第十三届墨西哥国际海报双年展(世界五大海报展之一)
2015第十一届莫斯科金蜜蜂国际海报双年展(世界五大顶级赛事之一)
2015第五届玻利维亚国际海报双年展
2014第十九届芬兰拉赫蒂国际海报三年展
2013第七届保加利亚索菲亚国际戏剧海报三年展
2013第六届中国国际海报双年展
2013第九届俄罗斯国际商标标志双年展
2012第八届斯洛伐克特纳瓦国际海报三年展
2012第四届波兰奥斯维辛社会政治海报双年展
2012第五届法国巴黎国际海报节
2012第八届亚洲平面设计三年展
2011第十八届芬兰拉赫蒂国际海报双年展
2011第八届丹麦奥胡斯国际海报双年展
2011德国德中平面设计双年展
2010、2011第六、七届德黑兰国际字体海报年展
2010、2012第六、七届国际商标标志双年展
2012第三届意大利SEED OF PEACE国际海报展
2012第五届伊朗觉醒世界奖
2012第五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入选奖(中国文联、美协、北京市政府主办)
2012首届中国设计大展提名入选4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办)
2011第六届方正奖中文字体竞赛优秀奖
受邀出席 :
ICOGRADA国际平面设计协会成立50周年/ 国际平面设计邀请展
ICOGRADA成立50周年(WCDD)27周年英国伦敦户外平面设计邀请展
第52届米兰国际设计周/东方设计周单元
第十九届美国科罗拉多国际海报邀请展(世界五大海报展)
应邀参加意大利2013“米兰设计周”——东方设计展(世界三大设计展览之一);
2013意大利佛罗伦萨美第奇博物馆“首届中、意青年艺术家作品联展”;
韩国国际海报双年展;
第二届上海亚洲平面设计双年展
大连国际平面设计双年展
第六届波兰国际户外平面设计邀请展
第20、21届韩国数码国际平面设计双年展
韩国爱和平国际海报邀请展
中德平面设计邀请展
深圳成立30周年平面设计邀请展
担任评委:
受邀2015年度担任两届意大利国际A' Design Award设计奖国际评委
受邀2016年度担任两届意大利国际A' Design Award设计奖国际评委
受邀担任2015REGGAEPOSTERCONTEST2015国际海报节国际评审委员
2015墨西哥Segundallamada国际海报节国际评审委员
(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海报大赛评委
第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数字设计创业大赛评委
海航集团《云端》杂志封面设计评审委员会委员
作品评价:
吴中昊设计作品在追求特有的构图,特有的黑白关系,图形意识强烈,始终在运用自己的内心视野扩充我们这个时代中那些被异化,感受到异化或者拒绝异化的人,运用极其简约的图形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某种具有共性的压抑感和孤独,很多创作作品在体现一种社会观念、社会底层人物带来的对于个人内心的冲击。单纯、简洁、精神化的图形作品,作品在表达其内在的同时,体现作品对现实表象的穿透力,所谓的图形力量,一个作品可以单纯朴实,但传达的图形力量是强大的。每个人似乎无时无刻不处在清醒而痛苦的自觉中,他们极度地感觉到生命的存在,我想用图形设计去关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个平淡的生命的喜悦或沉重,图形作品将西方图形设计观念与中国传统哲学理念相结合,图形作品注重人性层面的理性剖析,富有思辨色彩又不失哲理的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