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设计大展平面设计类获奖作品 Small Studios 何见平
将于2015年在深圳举办的第二届中国设计大展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展中。日前,第二届中国设计大展专家研讨会在关山月美术馆举行,包括国际著名设计展策展人冯志峰、著名设计师毕学峰、中国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吴海燕以及深圳平面设计协会主席朱德才、深圳设计与艺术联盟秘书长刘振、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主席,华侨城OCT当代馆群总馆长任克雷等近二十位全国知名设计界“大咖”聚集鹏城,为第二届中国设计大展出谋划策。
与会专家围绕着如何办好设计大展的中心主题,纷纷献计献策,并总结了第一届设计大展的经验与不足。他们一致认为,中国设计大展需要展示设计界的最新变化,并对中国设计业的发展具有前瞻作用。有专家提出从大展宏观的角度讲,应当有一个清晰而准确的定位。
譬如,中国服装设计协会设计学会理事刘君认为,要突出大展的“文化价值”。“既然是一个国家级的设计展览,它应该是一个品牌化的展览,有始终如一,非常明确的展览定位。”它要探讨中国设计的一个核心的文化价值,需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高度,并具备前瞻性和对当下设计的思考。
这一观点也得到了深圳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吴洪的赞同。他认为,体现文化价值是大展的重要主题,“它凸显的,反复强调的是‘文化的引领’,文化价值应体现在设计的展览当中。”
第一届中国设计大展的主体展览包括平面设计、产品设计、空间设计和跨界设计四个板块。而这样的划分方式是否合适,专家们也纷纷抛砖引玉,展开了讨论。文化部美术处处长刘冬妍认为,在展览的结构和形式方面应改变第一届板块呈现的方式,以主题展的方式来呈现。“所选择的作品应该符合展览的主题,在展示上也不分门类,这样的方式可能弥补上一届展览因为分板块所以带来的一些局限性,这种方式可能更符合展览本身的策划规律和机制,能够使展览在结构上更为整体。”
毕学峰则从整个设计框架的主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可以把“设计、责任”这样一个未来的主题延伸到每一个展览中,每个分展包括建筑的、平面的、产品的,给大主题有一个补充作用。
在谈到设计界的“跨界问题”时,冯志峰认为,这一问题应该有清晰的认识,怎么来定义这几种类别的设计,包括选择的方式很关键。“很多时候对一个优秀的综合性的设计项目,往往评判的维度跟传统的专业评判维度有所不同,因此要明确它的定位。”
设计展里,策展人的作用不言而喻。刘振认为,策展人不光是选作品,更主要的是他对整个展览的思路、概念还有表现手法,特别是产品表现手法要做到每一件作品很到位,不光是专业人员看得懂,更重要的是设计的作品要普及。无论普及到设计师还是普及到大众,要突出中国大设计的概念、包容的概念。
中国设计大展如何更好地推广,提高市民的参与度?朱德才认为,第一,作为创新的角度来说,应该让更多的年轻人和学生参与到,不管看还是参与内容的组织都可以。第二,让更多的公众能够关注这个展览,“这也意味着我们在整个展览的传播影响上考虑到这两个受众如何接受到我们的信息,而不是成为业界人士自己在自娱自乐的一种展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