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效应的魅力
为什么罗辑思维总是能一呼万应?这归功于依附于媒体光环才能生存的社群效应,原因之一是二百多万的微信公众账号粉丝,辐射之广,大小事情都能产生群体效应;再者,罗辑思维树立了依托互联网颠覆传统的行业“标杆”,每一次实验都会引来媒体追捧,简直就是互联网思维的代言人。“互联网转型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强制拆迁异地重建的过程,有存量的组织和个人会有沉重的负担,转身转型都不易。”罗振宇对《执行官》表示。
(营销图片大全)
因为粉丝多,这就决定了罗辑思维做任何事情的“声量”都很大,也赋予了罗辑思维一种做商业的逻辑,先做令人尖叫的案例,再通过媒体造势、炒作、发酵,为产品赋能,制造媒体属性,从而确保在产品销售不理想的情况下,整体收益也能实现平衡。这种商业逻辑,正像罗振宇所说那样“一切产业皆媒体”,但问题在于,这种商业模式本身很稀缺,而且风险极高。
就说此次卖书试验的分享中,不难看得出罗辑思维团队的紧张忐忑,因为对他们而言,这件事只许功,不许失败。罗振宇很清楚,通过媒体追捧制造出的成功形象,在每一次商业变现行为都必须极为谨慎,一旦效果达不到预期,实验对品牌的透支和对未来商业行为的打击都是致命的。所以,设定卖多少是一门艺术,既不想承担库存的风险,又想快速售罄,唯有谨慎保守定量。
如果细细分析,聪明的人应该能迅速领略到,罗辑思维制造的案例是很难进行行业化的普及和复制的。以卖书来说,同样的玩法,罗振宇可以玩,其他出版商并不一定能玩成。现在很多书封面上的名人写序推荐其实就是赋予人格的一种体现,罗辑思维只不过把它放大了一个阀值,也只有罗振宇能完成这个大跌眼镜的实验。
倘若看热闹的诸君盲目效仿的话,必定会闹笑话。假定你去书店买书,看到一个包装精美的礼包,说是某名人推荐的,价格要高于市场价2倍,你会买吗?人作为价值的载体在当下一个时刻变换的时代,有人格附着的魅力人格体容易变形,可以随机而变。
对于社群效应,罗振宇对《执行官》坦言,罗辑思维团队要做社群的连接器,作为网络世界里的一个连接点。“集装箱改变了世界,让全球村概念有了实体化的支撑,使得世界工厂,全球市场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罗振宇说,“所谓的互联网转型,或者互联网思维本质上是对传统工业化思维的一次全面的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