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中国制造”这几个字,脑海里不可抑制的涌现的形象就是堆满整个便士店货架,带着明艳的颜色的塑料制品。世界上真的有这样的地方?当然了!但绝非是在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
该博物馆最近引起轰动的展览全部来自当代中国的设计作品。展出的两百件作品包罗万象,所有设计形式都蕴含其中,时期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早期一直到现在。这段时间被认为是中国狂热的转向市场经济的典型时期。
大使与V&A馆长及设计师合影
经济和社会转型是理解这些设计最基本的前提。不管怎么说,十五年前中国市民被允许开始他们的个人创作。这个展览让人看到了令人兴奋的创造力的大范围传播:从时尚到摄影,从网站设计到家具设计,中国已经成为了美国和欧洲那些最先进的设计的竞争者。
这些发展演变发生在工业化城市,尤其是深圳、上海和北京。在这里我们对它们依次聚焦。
深圳在图像设计方面尤其突出———原因来自它长期作为中国的制造业基地。今天,中国在图像设计方面有接近750门课程,而十五年前,唯一研究这些的是五个在公司里的艺术研究生,他们的任务也仅仅是美化产品的包装。其中的一些人被送到香港去学习西方设计,以便回国后能够实现改进这个国家多年的传统图像设计的梦想。
设计之都-深圳田面-设计之都全景
通过对众多的诸如同人杂志、CD封面、滑稽连环画、俱乐部传单、T恤衫和玩具的搜集,这个展览让人们认识到了这些年轻的设计师和这个国家蓬勃发展着的年轻人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接下来目标转移到上海,它曾是中国的时尚、音乐和电影之都。我们曾经对王家卫导演的《花样年华》中的场景耳熟能详。自认为拥有电影史上最富有魅力的戏服之一的这部电影,构筑了十分迷人的中国文化中很早前已经消失的场景。
逝去时光的魅力也吸引着和影响着上海现在流行的时尚习惯。谢峰,去年春天刚刚成为第一个在巴黎时装周上亮相的中国设计师;韩峰,为安东尼·明格拉的舞台剧《蝴蝶夫人》设计服装的设计师;他们都深受这种时尚的影响。
在建筑上也是如此:在城市里,那些古老的建筑越来越贵族化。一栋在二战中幸存下来的一个类似雍福会的俱乐部现在成了社会名流的迷幻视觉享受。
跟上面的返祖和乡愁不一样的是,最后的则是表现北京对传统的背叛———一个除了传统建筑遗产以外其它都已经被西方式的红地毯占领的过程。
这些陈列关注的是为了赶时间匆匆忙忙为今年奥运会建造的专用建筑,几乎每个项目的设计师都是外国人。当然,这里也少不了介绍越来越多的中国建筑设计师的私人作品。在其中最优秀的要算马青云了,他已经为外国设计重大的项目了。
得益于越来越显著的成功,中国设计最近的巨大进步使得其影响看起来已经远远不止于中国海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