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地标式建筑的特征已经由对高度的原始追求转为面向未来和自然的文化述求。地标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更应该是一个聚集城市活力,激发交流和想象力的戏剧性生活场景。
这块基地本身就有着她丰富的生命力——平静的表皮下蕴藏的能量渴望被表现出来,地形本身就是一件具有潜力的自然艺术品。建筑物好像当地的“环形山”,相互之间牵动,围合,转化为连绵起伏,具有中心汇聚点的建筑形体,形成建筑与自然地景的对话。
包裹“群山”的建筑表皮,是由一系列的绿色技术构成的复合生态皮肤。褶皱状的连续外表皮为建筑提供自然的空气流动,收集太阳能并维持最低的能耗。
由“群山”围成的院落相互连接,构成了室外空间的自然序列。正如传统的紫禁城和中国园林中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一样,这个建筑群落的意义更多表现在其非物质的属性,即围合空间极其自然的精神——一棵树,一片竹林,一潭池水成为了空间的主体。这是基于传统哲学和美学的可持续发展观,而不是基于技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