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懂得了发展经济的重要性,可是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们似乎刚刚懂得设计对于发展经济的重要性。于是,设计教育盛况空前,一批批莘莘学子跨进了以往可望而不可即的设计专业大门。他们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究竟什么是设计。是一种美化,是一种装饰,是附属于产品还是决定着产品,是自我思想的表达还是受众想法的再现?他们满怀着这些困惑进入到我们的专业学院,希望通过4年的努力好好地弄清楚自己心里的种种疑问,以便更主动地做设计,成为一个合格的设计师。
什么是设计呢? 《现代设计史》(《the His-tory of Modern Design)))一书的作者大卫·雷兹曼(David Raizman)说:“商人视设计为一种帮助交易的手段,历史学家认为设计为社会中转瞬即逝的短促之物,设计师希望设计能够成为艺术,成为表现事物迷人特性的方法之一。同时,他取了牛津英语字典里最基本的两个意思。第一,设计是指对一个事物中的众多元素的整体编排和合理调配;第二,是制定某种方案来表达一件物体的完整概念,这些方案可以画在纸上、做成模具,也可以是一整套程序,总之这些方案是引导产品成型的全过程,这就是设计。只有对设计的概念清楚了,我们才能更好地学习设计。我认为,雷兹曼对设计的解释,可以让大家有所领悟。当然,纸上的概念毕竟只是纸上谈兵,是死的。所有的概念和解释都需要每个设计者用心去思考,还要亲身经历。对在校的学生而言,除了自己的思考,还需要老师、教授、专家的正确指引,需要我们的整个教育体系去支撑。问题是,我们现今的设计教育到底能给学生提供些什么呢?
奇怪的是,发达国家的设计专业学生和我们交流时,他们居然常常带着一种既羡慕又同情的目光看待中国的大学生。他们同情中国的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时候缺乏应有的自我,因为中国的学生很难自由选择专业,不能自由选择课程也不能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同时又羡慕中国学生没有他们那么沉重的精神负担,只要服从老师的安排,听老师的话,按老师说的做就可以顺利完成大学的学业。这样,取悦老师成为大部分同学的学习目标,这样老师的一言堂、满堂灌,老师的评价就是标准,老师的意见学生必须服从。用不着时时事事操心该选什么课、怎样选课、选谁的课。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更用不着操心到时候会毕不了业、拿不到学位。许多在校的设计专业学生对自己的定位也不明确:到底我应该怎样学习,我的个性能否在学习中得到发挥,我毕业以后究竟该做什么……这些往往成为学生们最为困惑的问题。
曾有一个同学拿着自己感觉良好的书籍装帧设计请德国的一位教授指点。他满以为可以得到一番赞扬,结果那位教授看完后指出“这是设计吗?你只是画了一幅具有中国民间风格的图画,图画得很漂亮,但这和书的主题内容没有关系,也看不出你想传达些什么。你认为什么是设计呢?也许我们俩对设计概念的理解有偏差。我认为设计不仅仅是做出漂亮的图形,或者讲述一个美好的故事,而是应该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最佳的解决方案。设计的标准不是孤立的独特、高档和典雅,而是针对具体情况,恰到好处地解决问题。”
实际上,作为学生,也应当想想什么是设计,什么是有效的设计,什么是好的设计。设计的标准应该是多元的,老师的评价、溢美之词固然重要,而在老师的赞许和“箴言”之外,还有很多更重要的标准需要我们不断思考:比如是否传达了正确的信息,是否真正与市场挂钩,是否用好了传统的审美元素,是否符合时尚潮流,当然,还有一点,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这样一想,一味迎合老师的喜好实在是太不值得了。我想,我们的设计教育应该让学生真正懂得自己需要什么,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学习。鼓励学生勇敢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大学的学习是允许犯些错误的,我们应该在错误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就应该体现出是职业学者、职业研究者。
我们目前的设计教育现状,基本上还是沿用过去旧的高等教学体系,班级制、学期制,老师布置作业、提出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大家一起毕业。尽管各大院校也在想方设法邀请国内外的知名教授和成功设计人士来校教学,也在不断地开设、引进一些新的课程,也涌现出一些优秀的教师,可对于整个教学体系的触动并不大。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和老师对这样的体系提出质疑:这种缺乏个性和创新、缺乏研究和实践的授课方式是高等设计教育吗?我们在对学生提出更多的要求的同时,也应该想想我们的设计教育体系是不是有问题。
关于体制方面,发达国家的一些做法仍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的硕士课程“设计与研究”是1991年启动的,以提供“教育与职业的衔接”为目的。学位课程社会化,教师和那些愿意去发展学生创造性技巧的商人、经纪人和企业家一道,打开设计产业的所有领域来吸引学生们。他们相信,跨学科的方法将会产生横向思维的设计师,他们将敏感于技巧和非创造性及创造性的经验。贯穿整个课程,学生们相继完成几个团队项目。随时让学生从设计概念的本原出发来表达和梳理自己的想法。
美国萨凡纳艺术设计学院的目标是:通过有趣的课程、活泼的课堂气氛和专业的教授来培养每个学生独一无二的特质。所设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在校内和校外的成功作为首要任务。因此课程包含成功商业经验或者学术实践的专业化内容,使学生能够将课堂知识与实践挂钩。他们的高等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兴趣、学生的个性、学生的独到见解被视作最宝贵的东西,教师的义务是在尊重的基础上给予建议、咨询和帮助。“兴趣”和“上瘾”被视为最有效的学习动力。
我认为,理想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兴趣应该得到老师的珍视,这是最有效的学习动力。老师应该非常尊重学生的意见,在课堂上是否出现踊跃激烈的讨论是课程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学生的决定、学生的自由选择也由学生自己负责,其他人,包括老师不要过多干涉。作业过程中的成败苦乐完整地属于学生自己。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脱离老师的要求自己探索,允许学生阐述、保留与老师不同的意见,允许学生固执于某种偏见,甚至还允许学生的慵散和惰性。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学生占据着讲台而不是老师一个人占据讲台。一种多元互动的教学关系取代了教学中的单向灌输、评判关系。
作为教师来说,除了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之外,还要有较强的梳理各个知识接点使之形成环环相扣的体系的能力,并且也要帮助学生建立这样的体系。这就不是简单的传授,而要为学生提供具有时代特色的养料。要知道学生需要什么,想些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让程度不同、兴趣不同、素质不同的学生时时都保持着对课程和课题的新鲜感。
进入21世纪,中国的经济继续高速发展,中国的设计教育也发展迅速,今天国内的整体设计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必然的,也是非常振奋人心的。中国的设计教育事业正在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起点,这既是一个契机,更是一种挑战!民族文化是我们的根基,正是有了这种根基,才使我们勇于看到自己的不足,站稳脚跟、找出差距,让我们的前进步伐迈得更大、迈得更快。大家应该共同努力,让设计教育尽快走上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